top of page

水性太極拳的由來

 

王壯弘老師在授拳時極少提及當年的軼事及學拳的經歷,我跟隨王師十六年,只有偶然到他家探訪時聽到一鱗半爪。綜合上海及馬來西亞師兄們見聞,將零碎的資料整合,寫出下述有關王氏水性太極拳的起源與發展過程。

 

王壯弘老師生於1932年,年幼多病,在十多歲時曾在一段短時間跟隨楊家傳人董英杰學太極拳,因為要跟隨父親到香港經營洋傘生意而綴學。生意發展未如意,王師隨父回到上海又學了多種少林拳術,輾轉投到楊家傳人褚桂亭門下。

 

據王師說,董英杰與褚桂亭是楊澄甫的兩大護法,每有人登門請教都先由董、褚二先接待及打發。董英杰早年隨武式「太極聖手」李香遠學藝,深得李氏愛戴,後轉投楊澄甫門下。董氏武功深厚,曾在30年代參加擂台比武連勝七場。褚桂亭早年隨八卦掌名鏢師陳德路與形意拳好手姜玉和學拳。姜氏見褚桂亭是可造之材而自已又要忙於護鏢,因比推薦褚到其師父形意拳大師李存義門下學藝。李氏形意拳功力精湛,與郭雲深、孫祿堂齊名。褚桂亭深得李氏鍾愛,剛二十出頭已在武術界佔一席位。1926年又拜武當劍士李景林為師,學得武當劍法。現時坊間流行的楊家太極劍就是褚氏所傳。兩年後,李景林建議褚桂亭跟隨楊澄甫學太極拳。董、褚二人在拜楊澄甫為師前已是武術高手,因而得楊重用。

 

王壯弘老師跟褚老學拳可不容易,因褚老的身邊有一班同鄉的學生,這班人常懷著排外之心,為王師學拳製造了不少障礙,因此王師與這班同門的關係一直很冷淡,極少往來。當年褚老的拳課在早上七時開始,但學員們從未見過褚老練拳走架。王壯弘老師對學習非常認真,早上三時便到公園拳場練拳。一個冬天下雪的日子,早上五時多王師已練到滿頭大汗將厚衣脫下。這時褚老施施然到達拳場練功,見到王師的情況,稱讚孺子可教,對王師另眼相看。褚老練功至六時半便去吃早餐,七時才回到拳場,所以學生從未見過褚老練功。

 

由於得到褚老傾囊相授,加上自已的聰明與努力,形意拳與太極拳都有很好的體會,王師兩年後就拜別褚老離開這個不開心的學習環境。王師對太極拳不離不棄,繼續苦練及在拳理上鑽研,拳藝日見精進,在60年代中期已開始教拳。在此期間,王師在工作地點朵雲軒認識了八卦掌大師王壯飛的兒子王翰之,彼此有交流拳藝與書法。最終經過王翰之的介紹,拜其父親門下學習八卦掌。王師曾憶述當年苦學,與王壯飛教學的認真程度。走架是每日練功的必須功課,八卦掌一卦是八套拳,八卦就是六十四套拳,每走一遍需時一個多小時,功課是以三遍為一個練習單位。每當三遍將練完之時,王壯飛就會走近叫多練兩遍,這就是超過七小時的不停練習。當年王師是住在一所平房的四樓,他說初期學八卦掌,人累到走不上樓梯,只能手足並用爬上四樓。藝成後王師開始轉教八卦掌,但經過一段日子王師與王壯飛在教拳及名諱上發生了一些誤會,最後王師決定在上海停止教授八卦掌,遂轉回教授太極拳。

 

這時,王師三家內家拳的修為已經甚深,剛好文化大革命開始,他在朵雲軒負責的文化工作幾乎停頓了。每日早上只回工作單位亮相一陣子便到拳場練習及教授太極拳,如上班一樣每日花8-10小時在太極拳功課上,連續十年直到文革結束。這十年對王師影響甚大,他開始重新深入鑽研王宗岳太極拳論,從「長拳者,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」得到啟發,確認了太極拳與水性的關係。他將傳統的楊式拳架由走平直線的動作,改為走波浪形的立體三維動作,並重新創作一套起式,將太極拳的整體身法及手法,與應用和變化包含在其中;將攬雀尾捋勢加入八卦掌原素由外圈走到內圈;按勢以拳譜「往復須有折疊,進退須有轉換」而加人左右按勢。王師也將一些拳式修改,使走架時意氣在體內可以更流暢。在走架時,身體就像一個太極球在滾動,而球的內部陰陽兩儀不停的開合交換,完全乎合太極的陰陽運動。因為整個改動都是按王宗岳拳譜的精義去重新定位,以內氣流暢來決定每一式姿勢,王師將拳架命名為「王氏太極拳」,雖然老師也姓王,但命名與他姓名無關。

 

王師的精深拳藝在上海武術界佔了一席位置,1985應邀為陳鑫的「陳氏太極拳圖說」一書撰寫重印序,而學生們在上海推手也創出了名堂。王師對自已的拳藝修為有了更強的信心,在1987年以55歲高齡,參加了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一屆世界武術大賽,技壓群雄獲得冠軍。雖然有楊式太極拳為基礎,但重新創拳是一件極艱難的工作,也需要長時間的測試及改良。直到1994年,王師在香港的時候,王氏太極拳才確實定形。在2006年才決定重新定名為王氏水性太極拳。王師在2005年閉關一年,出關後曾對我說,回想當年參賽實是膽大妄為之舉,可見他拳藝不停精進。只可惜花開到最燦爛處隨之就敗落,王師在2008年因病西歸。(本文作者:陳少華)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