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網站管理

《王宗岳太極拳論的「本具」涵義》-王壯弘

緣由

2004年7月的某一天早課,我和平時一樣焚香頌經,當頌至《心經》……“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減,不垢不淨……”突然覺得這段經語語意很熟,似曾相識,於是就不自覺地停頌,深加思索,於是就不自覺地從書堆中找出《王宗岳太極拳譜》,翻開一看,果然有“是皆先天自然之能,非關學力而有為也”之句。於是思緒翻滾,猛然省悟,“是諸法空相”的“是”,和“是皆先天自然之能”的“是”是同一含義,並知現在所傳的拳譜,此段文字是後人妄加移改的結果。不禁為之狂喜,遂第一時間告之湯金石先生、並一致認為此一發明(發現明白),不但大大加深對《王宗岳大極拳論》(下稱王譜)的理解,大大提升太極拳地位,也對太極拳的創始人和時代考證,作出了重要提示。

由於“是皆先天自然之能,非關學力而有為也”的句位改正,而得以凸顯出來的太極核心內涵“本具”之理,使一活則全盤皆活,一明則全文皆明。

本具就是本來就具有的意思,如蹺板、如轉門、如球體觸動即轉,轉動是它們的本能,就是本來就具有的功能。

王宗岳在說了“不偏不倚,忽隱忽現。左重則左虛,右重則右杳。仰之則彌高,俯之則彌深,……,英雄所向無敵,蓋由此而及也”之後,復說“是皆先天自然之能,非學力而有為也”,就是說這些功能猶如眼能視物,耳能聽聲,鼻有嗅覺,身有觸覺一樣,都是每個人本具的,不需要學的,更不是學而才有的。

因為人的四肢百骸都具有圓轉升降開合的功能,只要中正安舒,鬆空圓滿,順其來時力,左重則左虛,右重則右杳,不雙重,不頂抗,就會起相反相成的作用。只有明白這個道理,然後拋棄思量和一切有為法,彰顯這個先天本具功能,才能真正做到王宗岳所提出的“不先不後,不丟不頂,動急則急應,動緩則緩隨”的要求,這就是佛家說的“一法不生萬法(般若)生”、“如如不動”的出世間上上法。“般若”就是本具,本具就是所謂大智大慧的根,也就是佛所指人人都具有的“佛性”。

王譜

鑒於現在流傳的《王宗岳太極拳論》,頗有後人妄改的痕跡,現依王宗岳所表達的原義,重加訂正《王譜》如下:

首段:

太極者,無極而生,動靜之機,陰陽之母也。

動之則分.靜之則合。無過不及,隨曲就伸。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粘。

動急則急應,動緩則緩隨。雖變化萬端,而理唯一貫。

由著熟而漸悟懂勁,由懂勁而階及神明。然非用力之久,不能豁然貫通焉。

次段:

虛領頂勁,氣沉丹田,不偏不倚,忽隱忽現。左重則左虛,右重則右杳。仰之則彌高,俯之則彌深。進之則愈長,退之則愈促。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。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。英雄所向無敵,蓋皆由此及也。

末段:

斯技旁門甚多,雖勢有區別,概不外壯欺弱,慢讓快。有力打無力,手慢讓手快耳。

察四兩拔千斤,顯非力勝;觀耄耋能御眾,快何能為?是皆先天自然之能,非關學力而有為也。立如平準,活似車輪。偏沉則隨,雙重則滯。每見數年純功,不能運化者,率皆自為人制,雙重之病未悟耳。

欲避此病,須知陰陽。粘即是走,走即是粘;陰不離陽,陽不離陰,陰陽相濟,方為懂勁。

懂勁後,愈練愈精,默識揣摩;漸至從心所欲。本是舍己從人,多誤舍近求遠。所謂差之毫厘,謬之千里,學者不可不詳辨焉。是為論。

首段述太極本具之理;次段述人體本具之能(體);末段述發揮心意識本具之智慧,於陰陽相濟之間,即本具之用。也凸顯出凡向內求體用本具之理的,曰內家;向外求各種形法的,曰外家。

故凡各種快捷閃躲之法,金鐘罩、鐵布衫、鐵沙掌、紅沙掌、飛腿。猛拳、巧招,包括各種指功、掌功、頭功種種功法,是謂捷力外道,以太極拳的立場而言,皆謂之‘屬學而後有的旁門”。

“是”字,《說文》解“直也,從日,正”,謂日最正最盛之時,具體指的是午時三刻,即現時十二點正。故“是”有正的。對的、準的、終了的意思,也有此(這個)、(這些)的意思。行文往往另起一行。如:“是皆先天自然之能.非關學力而有為也。”

這就是說:這些都是向內求先天自然本具的功能,與向外求學的學而後有的外道功夫無關的。

最後《王譜》還特別提出“本是舍己從人,多誤舍近求遠。所謂差之毫厘,謬之千里,學者不可不詳辨焉”。“舍己從人”是無為法;“舍近求遠”是舍本具而另覓他法,學者於此必須詳察,不可有分毫之差錯。不然就會鑄成大錯,正妄之別全繫於此,這是王宗岳總結性忠告。

綜上所述種種,可以明白太極拳是佛、道、儒三家理論含三為一的拳術,尤以佛理“如是”、“本具”為究竟依歸,因此得出兩個結論:

  1. 太極拳的創始人絕非張三丰。

  2. 代表佛家的拳術,應該是處處講本具的太極拳,而不是打打殺殺的少林拳。

去妄存真法分有為法、無為法;有漏法、無漏法;善法。不善法;有罪、無罪法;世間法、出世間法、出世間上上法。學而後有的是有為法,不學而具的是無為法。你生什麼心,我生什麼法,心滅法滅,用之則顯.不用則藏,謂如來藏。智慧海。

但一法不生萬法生的本具,是深藏於內的,不下一番去妄存真的狠功夫,是無法顯用的。故王宗岳雖說“理唯一貫”,但也必須“由著熟而漸悟懂勁,由懂勁而階及神明,然非用力之久,不能豁然貫通焉”(《王譜》首段)。又說“陰陽相濟,方為懂勁。懂勁後,越練越精,默識揣摩,漸至從心所欲”(《王譜》末段)、陰陽相濟,含三為一。所以學太極拳也必須有個過程和程序,不可一蹴而就,必須先學拳架,拳架 --> 推手 --> 明理而入道,所謂“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,損之又損.以至於無為”(《老子》第四十八章),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,如走路、說話、吃飯,回歸到先天自然之能的“本具”上去,才是究竟。

走路,說話人人都會,不足為奇,但如果細加分析,正可謂“奇事一樁”如與人對話,必須先聽懂對方講什麼,然後經過思考,配合呼吸、輔頰、喉管、聲帶、舌的翻動等等,發出聲音、傳遞信息而進行,而且每一程序必須準确無誤,這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,而事實上每個人在對話時,似乎沒有想過這些程序,在短短的幾秒鐘內就完成,這就是無為法,就是本具智慧的開發,說奇特也不奇特,說不奇特又最奇特。

人們常說兩條腿走路,但事實上兩條腿是不能走路的、必須依靠暗藏於中間的所謂“第三條腿”,進行陰陽式的調節才能行走,這就是《莊子》所說的“雞三足”的原由。

學拳架、推手、散手,入理明道,就是為學日益的階段。明道之後,總結以往所學,去蕪存精,去繁從簡,由形(相)入理(性),以至開發本能,從心所欲,達致神明。這就是“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,以至於無為”的境界,也就是我所理解“徹底的沒有而不斷絕”的境界。就是“一切都在這裏”,“一法不生萬法(般若)生”的境界。

133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《身法十要》- 郝月如

1 涵胸 心以上為胸。胸不可挺,要往下鬆,兩肩微向前合。能涵胸,才能以心行氣。 2 拔背 兩肩中間脊骨處,似有鼓起之意,兩肩要靈活,不可低頭。 3 裹襠 兩腿著力,有內向之意,兩腿如一腿,能分虛實。 4 護肫 兩肋微斂,取下收前合之勢,內中感覺鬆快。 5 提頂 (虛靈頂勁)...

《武式太極拳的走架打手》-郝月如

太極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,不在外面而在內。平日行功走架,須研究揣摩空鬆圓活之道,要神氣鼓蕩,全身好似氣球,氣勢貴騰挪,身體有如懸空。兩手無論高低屈伸,一前一後,一左一右,皆能靈活自如。 兩腿不論前進後退,左右旋轉,虛實變換,無不隨意所欲。日久功深,有不知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之境...

《身法十要》-郝月如

1 涵胸 心以上為胸。胸不可挺,要往下鬆,兩肩微向前合。能涵胸,才能以心行氣。 2 拔背 兩肩中間脊骨處,似有鼓起之意,兩肩要靈活,不可低頭。 3 裹襠 兩腿著力,有內向之意,兩腿如一腿,能分虛實。 4 護肫 兩肋微斂,取下收前合之勢,內中感覺鬆快。 5 提頂 (虛靈頂勁)...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