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陳少華

用身法打拳與換勁

拳架與身法融合,便是以身法打拳,不以手打拳。手要往下,意便要集中在虛領頂勁上,往下之勢是由提頂而引起的,手上不做主張。手往前,意須在拔背;手往上,意在氣沉丹田;手往左身往右蕩;手往右身則左移。同時對蕩點的上、下、左、右都要澎脹,使整個拳式形成一個圓勢。日久功長,每一動便會覺得體內有氣在鼓蕩,每個關節好像都透開了,有靈活的感覺。在這時的練習,要注要每個關節按次序的透開,一個接一個。初時先練手臂,放大時是先開肩關節、繼而肘、再到腕。縮小時是按腕、肘、肩的次序茈往內收縮。手臂練熟了便練腿上的胯、膝、踝關節,最後是身驅的尾閭,命門及大椎關節。這全是用意啟動體內機能,是太極拳特有的訓練,由此而將身體內的能量隨著意念而傳送,這全是用意,不在於力及打人之心,否則拙力不能被體內能量所代替,是為用意不用力也。當九個大關節都能隨意的開合,身體的運動便漸漸發生變化,由固體的運動改變為液體的運動模式。功夫到高水平時,人便有如一粒大的水銀珠在地上滾動,遇到阻礙物時,接觸點便隨著物件的外形而改變,後面往前衝的能量卻一層復一層地向該物件湧去,像水浪的能量將該物浮起再推走。

如果推不動,前衝的能量便把物件包圍,直至把物件的根浮起來把它沖走。這個移動過程中,水銀珠是全部的重量在動,是整體的動,沒有分散開。如果要模仿水銀珠的整體的流動,我們只能以身體的中心作為移動的樞機,由此而發動,中心動而身跟隨,四肢是身體的最外圍,所以是最後移動的部份。太極拳強調「守中」及「步隨身換」的真意便在這裡。這正是練太極內功的基礎功夫。

上述的由內到外的啟動模式與我們平常的運動習慣剛好相反。一般人慣常以四肢帶動

身體,在接觸點上用上最大的力氣,這純粹是肌肉,筋腱收緊放鬆所產生的局部力

量,自己身體重量移動所產生的能量卻被忽略了。太極拳主張利用自己體重提供一種

最合乎經濟效益的能量生產的方法。要掌握此法門,我們只能放棄習慣方式而重新學

習。「用意不用力」就是用意念控制不用拙力,這種過程稱為「換勁」,是太極拳進

入另外一個階段必須渡過的關卡。

432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寂然不動、感而遂通

太極拳有一樣重要技巧 ——「從人」。這技巧是必須修煉的,否則不能換勁,每到緊要關頭,拙力便會用上。拳譜對此早已說得清楚,「由己則滯,從人則活」。在十三勢行功歌缺中—更提到從人的練功法門「靜中觸動動猶靜」。這句練功法門看似簡單,當仔細研讀下便會發現充滿著矛盾。既然經已在動為甚...

對蕩

在太極拳中的對蕩目的主要是1.在不平衡中求平衡,以確保自己永遠是在最平衡的情況下。2.將對方來力或身體重量變成能量往外發放。3. 建立一個圓槓桿。 與人接手便會接觸到外來的壓力,如不將這壓力抵消,雙重自然會出現,人便不靈活,從人技巧也無法施展。最終因為要抵抗外來的壓力只能用...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